有时候,我们在教育孩子,有时候,孩子让我们反思。养育过程中的觉知与体悟,让我们与孩子都能共同成长。今天,分享两篇小故事,燕语呢喃用她细腻的笔触娓娓道来,真心推荐给每一位爸爸妈妈看。
你说话温柔一点,对谁都好
这世界矛盾重重,愿我们能不回避那些苦乐,对迎面而来的一切温柔以待。因为,我们自己也期望被这样对待。
记得端小时候,有一天在晚饭时,她安静地、没有任何情绪地对我说,“妈妈,你说话要温柔一点。”
我逗她说,为什么呢?
她非常正经地、慢条斯理地回答,“你说话温柔一点,不仅对我好,也对你自己好。对谁都好”。
其实,小孩子说得对啊!
从她自身的角度来说,她是希望自己不被妈妈训斥,接收到温柔的话语,感受妈妈爱她的美好。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你释放的是温柔,同你释放暴躁与不耐烦相比,哪一个对你自己更好呢?当然是前者。
有时我想,还是挺幸运的。二宝读了幼儿园后,他自身不仅能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成长环境中,同时,这些教育界人士也关注到,我们这些家长其实太需要学习了,也给予家长很连贯的课程学习。在不断与这些幼儿教育人士的沟通与交流中,自己学会逐渐更好地处理情绪,学着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学着更好地与自己相处。
的确,在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矛盾升级,究其原因,都是从“一言不合”开始的。那么,学会说话——这个说话,不是要你去虚伪地说花言巧语拍马屁奉承——而是,你要学会尽量调整自己的情绪,看清事情本身的矛盾是什么,然后,条分缕晰地去表述与解决。
这世界矛盾重重,愿我们能不回避那些苦乐,对迎面而来的一切温柔以待。因为,我们自己也期望被这样对待。
可以去轻轻敲一下拒绝你的那扇门
孩子,那一声敲门,那一声询问,是你走进另一个人、另一种陌生环境的有益联接。这种联接,能给对方以尊重,成为接纳你的前奏。
康哭着受了委屈般地向我跑过来。
我问他:你怎么了?
“小姐姐不许我进那个小房子。”他回答。
哦,我也看到了那个小房子,小房子外面还有个小阳台。
小小孩儿在里面是可以站起来的,这个小房子真的吸引小孩子玩呢。
这时,我远远地看到另一个小男孩儿也被这位小姐姐严厉地拒绝了。
“这个房子不许你们进。”
这个小女孩儿要比这两个被拒绝的男孩大两三岁的样子。说话声音很高,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在生物界中这种状况并不奇怪,“小动物界”也有着“以强欺弱”的情况。
但你可以唤醒小动物的“情感”。
情感是消除敌意的武器。
我看到那个小男孩的妈妈蹲下身来,一手搂着孩子,一手轻轻地敲着小女孩的门。
“小姐姐,我们能进来和你一起玩吗?”
她分明是在教儿子用这种询问的口吻和小姐姐对话。
那么几秒的停顿,小姐姐嘹亮的声音响起来了,“好的,你可以进来了,我们一起玩吧。”
被拒绝的小男孩在妈妈地引导下,敲开了小房子的门。
我不禁豁然开朗。对啊,孩子,我们也可以试试啊,去轻轻敲一下拒绝你的那扇门。
于是,我学习了那位妈妈的方法,告诉康,你去敲一下这扇小房门,问一下小姐姐,你能不能进去玩?
他的询问真诚。小姐姐的眼睛定格看了康几秒,然后笑着说:“可以,你进来吧。”边开门,还边热情地拉起康的手。
后来的后来,小女孩儿还送了一支彩色笔给康,两人携手互帮去爬山,友情越发地增进。
孩子,那一声敲门,那一声询问,是你走进另一个人、另一种陌生环境的有益联接。
这种联接,能给对方以尊重,成为接纳你的前奏。
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如果没有这轻声地敲门与询问,就仿佛是一种冒犯,让对方马上生起的是保护自己的戒备。
长大以后的世界大抵也是如此。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