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课程马上就要开始了,常规音乐已经响起,2岁的多多还没有坐下就站起来开始走,其他小朋友跟着老师在妈妈的带领下边唱边做律动时,多多却自顾自兴奋地绕着教室跑圈圈。老师在尝试叫他回来失败之后,发动其他小朋友和家长,按照刚刚的旋律唱到:“多多-多多-快坐下——多多-多多-快坐下—”,不一会儿,多多就在大家期待的眼神中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每到开学季,都会迎来很多新生,对于没有参与集体活动的孩子常规差是很正常的现象,一些缺乏耐心的家长往往会直接粗暴地说“不准”或“不能”,而孩子大多时候会对这些强制性命令表现得无动于衷。父母应该思考,怎样才能引导孩子遵守必要的规矩呢?
在集体活动中,我们一直强调纪律,家长要认识到纪律并不是惩罚,而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让孩子自主选择,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它更加强调规范孩子的行为,而非孩子本身,家长要在孩子耳边悄悄沟通,始终保持对孩子关爱的态度。这些主张贯穿在我们的课程中,老师会通过有趣的游戏和多层次课程设计,帮助孩子从“他律”逐步学会“自律”,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从而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养成遵守必要的共同规则的习惯不仅在老师的课堂上,更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去帮助孩子,那么,家长要如何做呢?
绝不放任
家长做到任何时候不放任不娇惯孩子,从小时从小事培养孩子做事情要遵守必要规矩的意识。比如,在平时就要注意教导宝宝: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不乱丢垃圾等。切记不能以孩子还小不懂事为借口放纵孩子,同时,家长也要和孩子共同遵守统一的规矩,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孩子。
提前告知
在课程开始之前,家长就可以有意地灌输给孩子在上课时要遵守的规矩。告诉孩子要排队要等待,这样能有效减少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等待的不适应感,帮助孩子尽早适应集体生活。
适当要求
在不同的时机,家长要选择不同的对策。比如,当孩子提出要吃零食时,家长可以不要爽快地答应,不妨告诉他,先把满地的玩具收拾好才可以吃。由于年龄小的孩子的思维能力有限,家长在提出要求时,应当尽量给出具体的指令,并且把这样做的理由解释给他听,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来越有耐心。
亲身示范
家长要时刻亲身示范正确的做法、表扬其他人的正确行为、强调正确行为能够带来的好的结果比告诉孩子哪些不能做更好。对于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规则的孩子,家长可以尽量与其进行沟通,具体说明他的做法为什么不好、这样做了之后会给别人带来什么不好的感受。
学会放手
关注孩子的叛逆期,多数孩子在大概2-3岁的时候会进入第一个逆反期,因为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并逐渐学会了说“不”。被家长告知去做一件事时,他们开始不假思索地拒绝。聪明的爸爸妈妈可以利用孩子希望自己做主的心理,改变说话方式和处理方法。比如,“不要乱放鞋子”这句话,完全可以转化为:“你愿意把鞋子放在鞋架上第一排还是第二排呢?”这时候,他就不会感受到来自家长的“命令”,还能体会到自己做主的小乐趣。来自家长的信任也很重要,自我意识强的孩子,会不喜欢接受家长无微不至的“指导”,在属于孩子自己的一些小事上,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或者探索解决方法。
平静处理
很多时候孩子会通过哭闹、尖叫来提出要求,家长可以装作听不清的样子,要求他心平气和地说,如果他照做了,就不要让他失望,即使是无理的要求,也要委婉地跟他讲清楚道理。这样,他不仅能够切实感受到,吵闹起不到作用,还能从爸爸妈妈平静的处理方式中受到启发。
良好的常规习惯和规则意识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参与集体活动、融入社会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宽而有度,严中有爱”的学习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