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情况,心里也很纠结。
就这么放弃吧,担心孩子以后养成习惯;
要求孩子坚持吧,却往往引来孩子的激烈反抗。
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探究那些遇事就退缩、想要放弃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普遍存在一个共性,即没有自信。
何为自信?通俗说,就是我觉得我能行。
如何培养自信?两个步骤。
第一,事情成功了。
第二个,这件事是我做的。
自信心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你说你很爱孩子,孩子就一定会有的。要让孩子跟成功的事件进行绑定。孩子从中获得“我可以”的体验越多,自信心就越强。所以,那些爱孩子的家长,请停下你的过多包办和替代。你对孩子的过度干预,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要么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要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两种自我认知导致的结果都是自卑。
第二,多理解和支持,少批评和指责
激发孩子改变自我的认知。
若发现孩子经常出现“我不行”的感觉,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平时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挑剔过多,导致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认知,做事自信心不足。
要改变孩子的认知,仅仅对孩子说“你真棒!”“你能行!”等类似的话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用心观察孩子取得的每一个小进步,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真诚地告诉孩子,让孩子逐渐恢复自信,改变原来错误的自我认知。
比如,当孩子弹一首曲子弹了许多遍也弹不好时,如果我们只是说:“加油,你一定可以弹好的!”孩子可能会气急败坏地喊:“我就是弹不好!”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对孩子说:“看得出来,这首曲子要弹好确实不容易,你努力练习了这么多遍,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还有一些能改进的地方,让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我们这样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而且得到了我们的支持,孩子更容易重拾信心,继续努力,不轻易放弃。
第三,给孩子中等难度的任务
让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我们如何看待给孩子的任务难度很有启示。
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简单一点说,就是我们给孩子提供的任务要既高于孩子的现有水平,又是孩子“跳一跳”可以达到的,而不是让孩子“望而却步”的。
所以,我们在看到孩子不愿去尝试的时候,也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任务对孩子来说太难了,或者孩子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或许我们调整一下任务难度,或者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孩子就能继续前进,达成目标。
第四,多鼓励孩子努力的过程
少表扬孩子的聪明和结果
既然不恰当的表扬可能会阻碍孩子面对困难去尝试的勇气,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励孩子坚持不放弃呢?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讲到:“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离开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鼓励和表扬不同。鼓励是针对孩子做事的过程和态度,比如:“妈妈看到你这一周写作业很认真,为你感到骄傲。”
而表扬更多的是针对结果,比如:“妈妈看到你这周英语测验得了100分,为你感到高兴。”
事实证明,那些有固定的生活和人际圈子,可以经常串门一起玩乐的人们,会更加健康与快乐。
孩子也是一样,成天被关在家里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内向、胆小和消沉。
人际交往本身就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存在感和归属感,感受到爱与被爱、需要与被需要。而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便可以有更多倾诉和获得安慰、支持的机会,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
其实对抗挫折的根本之道,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学会用自身的阳光去驱散负面与黑暗,而不是单纯依靠父母和外界的力量。
做一颗会自动发光发热的太阳,而不是靠反射太阳光的月亮,这样的孩子才能拥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