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末乱世,李世勣就是一个乘时而起的英雄。
一、徐世勣:瓦岗寨早期的合伙人
李世勣(音同绩、迹),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功。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故又名李勣。
《旧唐书》说:“李勣,曹州离狐人也。隋末徙居滑州之卫南。本姓徐氏,名世勣,永徽中,以犯太宗讳,单名勣焉。”
两唐书里都说徐世勣:“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与其父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
由此看,用今天的话讲,徐世勣就是个富二代。
瓦岗寨创始人:翟让
翟让亡命瓦岗寨后,单雄信与徐世勣相继入伙,他俩算是瓦岗寨早期的合伙人。
《旧唐书》说:“大业末,韦城人翟让聚众为盗,勣往从之,时年十七。”徐世勣十七岁就投奔瓦岗寨的翟让,别忘了翟让可是土匪!
(所以我个人推测徐世勣很可能犯有命案!因为,《资治通鉴》上说,他常对人说:“我年十二三时为亡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阵乃杀之。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徐世勣这个人虽然年轻,但是他有勇有谋,在瓦岗寨时,他就给翟让出谋划策,计划壮大瓦岗。
李世勣年少往事
《旧唐书》又说:“(徐世勣)谓让曰:'今此土地是公及勣乡壤,人多相识,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资助。’让然之,于是劫公私船取物,兵众大振。”
后来,李密逃至瓦岗寨,在李密为瓦岗寨建立功业的基础上,徐世勣与王伯当就劝说翟让让位于李密,翟让竟然同意了。于是李密成了瓦岗寨的一把手。
《资治通鉴·隋纪》里说:
“让于是推密为王,上密号为魏公;庚子,设坛场,即位,称元年,大赦。其文书行下,称行军元帅府;其魏公府置三司、六卫,元帅府置长史以下官属。
拜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亦置长史以下官,减元帅府之半;以单雄信为左武候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候大将军,各领所部;”
《新唐书》说:“李密亡命雍丘,勣与浚仪王伯当共说让,推密为主。以奇计破王世充。密署勣右武候大将军、东海郡公。”
李密掌管瓦岗寨后,徐世勣又献言李密取黎阳仓以招兵,继续壮大瓦岗寨的实力。
《旧唐书》说:
“时河南、山东大水,死者将半,隋帝令饥人就食黎阳,开仓赈给。时政教已紊,仓司不时赈给,死者日数万人。

为将成功,托孤失节
勣言于密曰:“天下大乱,本是为饥,今若得黎阳一仓,大事济矣。”密乃遣勣领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掩袭,即日克之,开仓恣食,一旬之间,胜兵二十万余。”
其后因为瓦岗寨的领导权问题,李密与翟让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李密在其手下的建议下,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李密摆下鸿门宴,用计除掉了翟让。《资治通鉴》上,详细地记载了李密除翟让这一事件的过程。
“翟让司马王儒信劝让自为大冢宰,总统众务,以夺密权,让不从。让兄柱国荥阳公弘,粗愚人也,谓让曰:“天子汝当自为,奈何与人!汝不为者,我当为之!”让但大笑,不以为意,密闻而恶之。
......,密曰:“今日与达官饮,不须多人,左右止留数人给使而已。”密左右皆引去,让左右犹在。......,密曰:“听司徒进止。”让应曰:“甚佳。”乃引让左右尽出,独密下壮士蔡建德持刀立侍。
食未进,密出良弓,与让习射,让方引满,建德自后斫之,踣于床前,声若牛吼,并弘、摩侯、儒信皆杀之。徐世勣走出,门者斫之伤颈,王伯当遥诃止之。单雄信叩头请命,密释之。”
李密经过鸿门宴事变后彻底掌握瓦岗寨的大权,无所顾忌的李密,难免有些骄傲,徐世勣可能看出李密不似先前,就出言讽刺李密,李密很不开心就让徐世勣去镇守黎阳。
《资治通鉴》上说:
“初,李密既杀翟让,颇自骄矜,不恤士众;仓粟虽多,无府库钱帛,战士有功,无以为赏;又厚抚初附之人,众心颇怨。徐世勣尝因宴会刺讥其短;密不怿,使世勣出镇黎阳,虽名委任,实亦疏之。”
等到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李密就想去黎阳投奔徐世勣,结果却被他手下人提醒,小心徐世勣会报复李密。
《资治通鉴》说:“密将如黎阳,或曰:“杀翟让之际,徐世勣几死,今失利而就之,安可保乎!”
李密细想想,人家说的也有点道理,他一害怕,就改变了战略转移的方向,便带着一两万人西去关中投奔了李渊。
《资治通鉴》:“伯当抱密号绝,众皆悲泣,密复曰:“诸君幸不相弃,当共归关中;密身虽无功,诸君必保富贵。”
真应了李密的话了,李密投靠李渊后,他的手下大多都富贵了,而李密却因不满意李渊对其的任用安排,便又拉着王伯当一起造反,结果之后,李密与王伯当一块被杀了。
李密投靠了李渊,在魏征的劝说下,徐世勣也归顺了大唐。李渊赐徐世勣姓李,赐官爵。
李密谋反被杀后,李世勣请求为李密收葬,李渊同意了。
“李世勣在黎阳,上遣使以密首示之,告以反状。世勣北面拜伏号恸,表请收葬;诏归其尸。世勣为之行服,备君臣之礼。大具仪卫,举军缟素,葬密于黎阳山南。密素得士心,哭者多欧血。”
李世勣给李密安葬完毕后,他彻底心归大唐。
让李世勣想不到的是,窦建德拿下了黎阳,李世勣逃走了,但由于其父尚在黎阳,最终李世勣回到黎阳,窦建德授其官职。
武德三年,李世勣从窦建德处逃往长安,自此李世勣成为了大唐王朝的一员虎将,也开启了他建功立业的一生。
二、李世勣:为大唐南征北战,为自己建立功勋
李世勣回归大唐后,便跟随秦王李世民四处征战,开始了大唐的统一之战,先后随秦王,平窦建德、降王世充、破刘黑闼、徐圆朗,李世勣又讨平辅公祏。
李世勣打仗有个习惯,那就是在战前必先给手下的人看看面相,人家问他打仗为何看面相?他说:“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虽然有些迷信,但听起来也有几分道理。
武德四年:“从太宗伐王世充于东都,累战大捷;”
“又从太宗平窦建德,降王世充,振旅而还。论功行赏,太宗为上将,勣为下将,与太宗俱服金甲,乘戎辂,告捷于太庙。”
李世民拿下洛阳后,单雄信被俘,李世勣与单雄信有旧交,李世勣为单雄信求情,未被允许,于是单雄信等人在洛水之滨被斩杀。
武德七年:“诏与赵郡王孝恭讨辅公祏,…公祐弃城夜遁,勣纵骑追斩之于武康,江南悉定。”
武德八年,李世勣又出征北方,抵御突厥的入侵。自此,李世勣长期驻守并州防御突厥,长达十几年。
“突厥寇并州,命勣为行军总管,击之于太谷,走之。”
“贞观元年,太宗即位,拜并州都督,赐实封九百户。”
贞观三年,李世勣被任命为通汉道行军总管,(《旧唐书》云:贞观三年,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出战突厥。后与李靖联合,擒住颉利可汗。
《资治通鉴》:“庚申,以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众合十馀万,皆受李靖节度,分道出击突厥。”
贞观七年,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李世勣为光禄大夫、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贞观十一年,李世勣被改封为英国公。
《旧唐书》:“十一年,改封英国公,代袭蕲州刺史,时并不就国,复以本官遥领太子左卫率。勣在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号为称职。
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惟解筑长城以备突厥,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世勣于并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
贞观十五年,抵御薛延陀。征拜兵部尚书,未赴京,命勣为朔州行军总管,以功封一子为县公。
贞观十七年,晋王李治被立为皇太子,转李世勣为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立功,以功封一子为郡公。
贞观二十年,李世勣率兵征讨薛延陀。
贞观二十二年,李世勣转太常卿,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旬日,复除太子詹事。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重,故意将李世勣外任为叠州都督。
“太宗寝疾,谓高宗曰:“汝于李勣无恩,我今将责出之。我死后,汝当授以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乃出为叠州都督。”
“高宗即位,其月,召拜洛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令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密。是岁,册拜尚书左仆射。”
李世勣曾经得过一场病,病得很重,医生给开了个偏方,要用人的胡须来当药引子,唐太宗李世民把自己的胡须剪下来给他治病,最后果然治好了。李世勣得知唐太宗剪胡须为他治病,十分感动。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世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便改名为李勣,由此李世勣的人生也进入到下半场的高光时刻。
三、李勣:高处不胜寒,时时须小心
到唐高宗时,李勣已经是三朝老臣了,李勣在高宗朝一直官运亨通。
之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老臣相继出事倒台,李勣依然如鱼得水。
李勣能够二次画图凌烟阁,位列三公,这些都说明李勣越老越世故,越老越知道顺从唐高宗李治。
李勣是一个聪明的人,他不会像褚遂良那样当面怼当今皇帝,唐高宗李治,他侍奉唐高宗李治的准则就是顺从、顺从、再顺从,偶尔再拍拍唐高宗李治的马屁。
“(唐高宗)上语及隋炀帝,谓侍臣曰:“炀帝拒谏而亡,朕常以为戒,虚心求谏;而竟无谏者,何也?”李勣对曰:“陛下所为尽善,群臣无得而谏。”
由此可见,谦虚、谨慎、少说话的李勣,必要发言时也努力做到既要拍皇帝马屁,也要顺着皇帝,更要不得罪人,论明哲保身,李世勣做的可以说是非常不错了。
在唐高宗李治更立皇后的问题上,李世勣说:“此陛下家事,何须问外人?”由此,唐高宗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
在是否立武则天为后这个问题上,长孙无忌、褚遂良均表示反对,李世勣摸清了唐高宗李治的脾气,于是让唐高宗李治自己决定。
李世勣给李治的意见,其实可以说就是默认立武则天为后。多年后,这也为其孙李敬业埋下了祸根。
唐高宗永徽元年,李世勣上表,求解左仆射,唐高宗令其以开府仪同三司依旧知政事。
永徽四年,李世勣再次写图于凌烟阁,又被册拜司空,位列三公。
麟德初,唐高宗东封泰山,李世勣为封禅大使,跟随唐高宗李治东封泰山。
总章元年,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灭高句丽。
总章二年,李世勣加太子太师,增食实封通前一千一百户。
总章二年,十二月,司空、太子太师、英国公李世勣薨,陪葬昭陵,谥号为:贞武。
四、众人对李世勣的评价
(一)、唐高祖李渊评价徐世勣
唐高祖李渊称赞李世勣为“纯臣”!
李密归唐后,李世勣当时还为其镇守黎阳,未有所属,其后在魏征的劝说下,李世勣也愿意归顺大唐。
“徐世勣据李密旧境,未有所属。魏征随密至长安,乃自请安集山东,上以为秘书丞,乘传至黎阳,遗徐世勣书,劝之早降。
世勣遂决计西向,谓长史阳翟郭孝恪曰:“此众土地,皆魏公有也;吾若上表献之,是利主之败,自为功以邀富贵也,吾实耻之。今宜籍郡县户口士马之数以启魏公,使自献之。”
乃遣孝恪诣长安,又运粮以饷淮安王神通。上闻世勣使者至,无表,止有启与密,甚怪之。孝恪具言世勣意,上乃叹曰:“徐世勣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赐姓李。以孝恪为宋州刺史,使与世勣经营虎牢以东,所得州县,委之选补。”
(二)、唐太宗李世民对李世勣的评价:
李世勣治并州十六年,以威肃闻。帝尝曰:“炀帝不择人守边,劳中国筑长城以备虏。今我用勣守并,突厥不敢南,贤长城远矣!”
唐太宗李世民对李世勣又说: “朕思属幼孤,无易公者。公昔不遗李密,岂负朕哉?”
唐太宗打高句丽之前曾这样评价过李世勣:
“上尝谓侍臣曰:“于今名将,惟世勣、道宗、万彻三人而已,世勣、道宗不能大胜,亦不大败,万彻非大胜则大败。””如此看来,李世勣打仗是比较稳重的。
(三、)同僚对李勣评价
侍御史洛阳贾言忠奉使自辽东还,上问以军事,言忠对曰:“高丽必平。”上曰:“卿何以知之?”......,
上又问:“辽东诸将孰贤?”对曰:“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斗,而持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处,忠果有谋;契苾何力沉毅能断,虽颇忌前,而有统御之才;
然夙夜小心,忘身忧国,皆莫及李勣也。”上深然其言。
李世勣经常跟人吹嘘自己年轻时的往事,他说:
“我年十二三时为亡赖贼,逢人则杀。十四五为难当贼,有所不惬则杀人。十七八为佳贼,临陈乃杀之。二十为大将,用兵以救人死。”
明代的李东阳据此写了一首诗:
亡赖贼,逢人杀。难当贼,不平杀。为佳贼,临阵杀。为大将,见贼杀。
少年作贼不爱身,逢时幸作干城臣。宫中一言后宫易,终负先朝为国贼。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而李世勣在唐高宗李治废立皇后的问题上,他的一句话“此陛下家事,何须问外人。”正好印证了一言丧邦这句话。
当然,李世勣为了自保,默认皇帝的选择也未尝不是一件识时务之举。
五、总结
隋末乱世,年少时的徐世勣便投身瓦岗寨求生存,其后成为瓦岗寨的得力战将。
徐世勣归顺大唐后,他成为了李世勣,更是为大唐的统一与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唐高宗李治即位,他又变成李勣。
李世勣名字的改变代表着其身份的不断变化,从年少到成熟再到老成,随着岁月的增长,李世勣见过许多大家族的败亡,年纪越大,他越发地觉得功名利禄不是最重要的,安享富贵,教育子孙不违法乱纪,不交接狐朋狗友才是最重要的。
他是徐世勣时,便是少年将军;他是李世勣时,又赐姓封爵,首登凌烟阁;他是李勣时,出将入相,被拜司空,位列三公,再登凌烟阁。
他一个人,两个姓,三个名字,他就是大唐故司空、太子太师、英国公李勣、李世勣。
更关键的一点是,不论是在前朝还是在新朝,不论是在边关还是在朝堂,李世勣都混得如鱼得水,得以善终,最终享年七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