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近日爆發了一起聚餐中毒事件,當事人自行烹調食用河豚肉,結果造成一人死亡八人送醫。這引發了人們對於河豚毒性的疑問,究竟河豚毒中了該如何救治?為何河豚會產生毒性呢?
河豚,又被稱為河魨(Pufferfish),通俗地叫做氣鼓魚、氣泡魚、吹肚魚、雞泡魚、青郎君、刺䲅等,古時被稱為䰽魚,泛指魨形目中二齒魨科、三齒魨科、四齒魨科以及箱魨科的魚類,牠們在海水或淡水中都有不同的品種,而在台灣水域中,常見的河豚種類約有30多種。
河豚普遍具有身體膨脹的特點,能夠將大量的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使身體迅速膨脹,以嚇阻掠食者。然而,大多數河豚也擁有劇毒河魨毒素,這些毒素分佈在內臟、肌肉、血液、皮膚等不同的部位,且毒性會隨著季節而有所變化。
雖然早在古代人類就對河豚的毒性有所了解,但由於河豚肉的美味,它成為中國「長江三鮮」(河魨、刀魚、鰣魚)之首。值得注意的是,河豚並非天生產生毒性,而是通過食物攝取毒素和與共生產毒細菌後才成為毒魚。在日本進行的試驗養殖中,河豚的毒素含量在全身,包括最具毒性的肝臟,都被控制在可安全使用的程度。
在日本,欲合法烹調河豚,廚師必須擁有「河魨料理廚師執照」。河豚毒素屬於神經毒素,不會隨高溫烹煮而失去毒性。一般中毒症狀包括唇舌發麻、手麻、腳麻、頭痛、眩暈和嘔吐等,而嚴重的病例可能會出現呼吸麻痺、低血壓、心跳減慢等現象。目前尚無特效解毒劑,治療上僅能提供支持性療法,嚴重中毒者可能面臨生命危險。事實上,一隻河豚體內所含的毒素估計能夠毒死三十個成年人。
看更多:馬來西亞夫婦吃「雞腿魚」1死1傷,跟台灣的「海雞腿」一樣嗎?是什麼魚?
(完)
[自問自答x互問互答]
看完文章->自問自答->留言紀錄問題與答案->別人看到你的問題可能會覺得這是個好問題->別人看到你的答案可能會覺得還有別的答案->你看到別人的問題與答案時也是類似的反應->互問互答->日復一日->愈學愈多->大家不知不覺就變強了
範例問題:
你對南投聚餐中毒事件有什麼看法?你覺得人們應該如何在聚餐時確保食材的安全性,以避免類似的意外發生?
為什麼河豚會有毒呢?你認為人們在食用特殊食材時應該要注意什麼,以確保自己的飲食安全?
你聽過河豚嗎?你覺得為什麼有些國家要求廚師必須擁有特殊的執照才能合法烹調河豚?你認為這樣的規定對於飲食安全有何重要性?
……
你也問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