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菊:将《红楼梦》变回《石头记》

嵊籍父女:石破天惊刻红楼(上篇)

《石刻红楼梦》第一回回目及全文

站在橱窗前望着那部雕刻在石头上的《红楼梦》,记者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做“石破天惊”的真正含义,这种感觉令人无法呼吸,不能表达。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红楼梦》里所有的摆设已从书面变成立体,1000多件《红楼梦》内的摆设,陈列在一个高70厘米、长120厘米的博古架内,件件惟妙惟肖,最小的相当于1粒小米,精美到了令人不舍得将眼睛挪开的地步。

完成这部让世人折服、堪称旷世之作的《石刻红楼梦》艺术品,是一对叫周长兴、周丽菊的父女,他们是嵊州人,他们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我们嵊州人的骄傲。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被周氏父女的绝技、创意和精神而感动着、激励着、骄傲着。怀着对他们无比崇敬的心情写下的这些文字,以飨家乡的读者,从中一睹他们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并以此激励后人。

周长兴父女在交流技艺

5月底的一天,在上海南京东路旅游品商厦珍宝馆内,记者见到了娇小玲珑的周丽菊老师。从外表看,无论是打扮还是举动,都平凡得亲切,怎么看都想象不出那100万字的《石刻红楼梦》是她一笔一划刻上去的。

缘起家乡的越剧

周丽菊是周长兴唯一的女儿,父亲是微雕大师,自然“虎父无犬女”。周丽菊说她懂事起就给父亲打下手了,因此练就了一套集绘画、书法、金石、鉴赏的过硬基本功。后来读大学虽然学的是中医,毕业后做了一名医生,但她对微雕这一艺术的追求却从未放弃过。

问她如何会想到去刻《红楼梦》?她说,越剧诞生地嵊州是她的祖籍,这给她创造了无限的灵感。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她对徐玉兰、王文娟联袂主演的越剧《红楼梦》情有独钟,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

对《红楼梦》的强烈兴趣,让周丽菊下了个难度极高的决定,将《红楼梦》变成名副其实的《石头记》,并且让其绝对完美,就像越剧《红楼梦》一样,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于是,1989年,一场对艺术极限和人生极限的挑战开始了。

为了尽显古风,周丽菊要攻克的首先是文字关。她坚持选用竖排繁体字版本的《红楼梦》,当时她还不到30岁,在她这样的年龄,认识的繁体字是有限的,尤其是很多不再使用的异体字,让“识字”的难度大大增加。常常为了书本上的一个字,周丽菊先要拿放大镜认真研究笔画,然后查字典,搞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字。

繁体字笔画繁多,一个字往往都要二十来笔,一笔都不能认错。《红楼梦》毕竟是部超长篇小说,不像唐诗宋词,在雕刻的时候,能背诵下来再刻。“那真是看一个字刻一个字,且在雕刻时绝对不用放大镜。”周丽菊说,“用了放大镜,不停地让眼睛换焦距,头晕得一塌糊涂,根本就不能刻。”所以这一百二十回的繁体字《红楼梦》完全是靠她的一双眼睛“看”出来的。

两年时间,100万字的整部《红楼梦》终于雕刻在280块形态各异的石头上,且最小的字只有0.25平方毫米,相当于一粒米的六十五分之一。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世界上竟然还有这般奇人奇事。

[1]

[2]

下一页

尾页